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评课稿(优秀3篇)
前几天,我听了田永强老师讲的《登鹳雀楼》,整节课田老师都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特别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白日的意思,更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
2、理解诗句意思不是老师告诉,而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如老师引导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老师一直强调往上看,看到了红红的太阳正慢慢下落,往下看又看到了奔腾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后一句诗的理解也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主*。
一、课的价值
1、虚心好学,大胆尝试:
①一份教案,你征求了多位教师的意见,修改了六次,足见其向学之心。只有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来;
②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执教(先学会的当小老师教大家读7个生字);打擂台表演读(“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谁不服,敢把她读下台?”);男女赛读;师生体验*对读;
2、教学语言简洁,富有亲和力和激励*:
①语言简洁,活动指示清楚明白:如,“老师今天也带来一幅与山有关的风景图,请你们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仔细看看,图上画有什么?”、“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生字,你会读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②注重鼓励*评价,拉近师生距离:如,“你真厉害,教得很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学会的?”、“读得真好,听你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海天交接处的一轮白日……”、“女同学读得有感情、有节奏,男同学读得响亮、有气势,要是发挥各自的优点合起来读,一定很好听,想不想读?”、“谢谢!你给老师这么好的评价。”“××同学不仅会背古诗,还能读出节奏,真不简单!”、“我们班的男子汉今天怎么了?甘愿服输?”
3、能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中心能放在学生的思维上,并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如,学生回答“如果登上鹳雀楼你想干什么?”扯到“要养一只猫,让它抓老鼠”、“我要变成诸葛亮”时,你表现得较从容,懂得追问,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指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二、课的增值
1、教学过程要“丰实”:好课的标准,我们提出“四实”:真实、朴实、丰实、扎实。其中“丰实”是就教学过程上说的。在教学“打擂台赛读”这一环节时,你用激将法说“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那些尖子学生马上举手,你分别指示男女学生各一名表演读,然后组织评价。这就是传统教学“少数尖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做法,其过程是苍白的,参与面窄,效益低。建议这样转变:激发赛度的参与欲望——全体积极准备——“打擂赛读”,评价、点拨,共同获得读好古诗的策略*知识(节奏停顿、重音、进入角*等)——群体“体验*诵读”——个体“品味*诵读”。这样教就“丰实”多了。
2、学生的错误是美丽的课程资源。一位小先生在教读生字“海”时,读成“huǎi”。你说:“他平时读得好,今天是紧张才读错的”就让他坐下来。你是给尊严了,但没给机会。或许他真的不会,需要大家的帮助,或许这个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拼读的字,还有其他同学也需要正音。所以要给再读的机会,直到读准为止,并能当小老师带大家拼读。“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让每一个上台的同学都能风光地走下来”是我们螺城教师恪守的课堂教学原则。
3、写字训练。学写字有如学游泳,下水体验比讨论要领更重要,过程建议这样展开:看字(帖)找关键——尝试写——展评体验关键——修正*练习。
第2篇:二年级古诗 登鹳雀楼
课题:登鹳雀楼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3. 理解诗句意境,领悟诗人情怀。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理解诗句意境,领悟诗人情怀。
课前准备:
投影片或电子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登鹳雀楼》。
2. 板书课题: 登鹳雀楼
3. 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他在登上鹳雀楼后,被眼前的壮丽景*所震撼,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 展示课文: 使用投影片或电子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2. 要求学生: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 范读: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理解诗句
1. 学习前两句:
- 指名读前两句。
- 理解“尽”和“依”的意思。
- 理解“白日”和“山”的含义。
- 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傍晚落日图景。
2. 学习后两句:
- 指名读后两句。
- 理解“欲穷千里目”和“更上层楼”的意思。
-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含义。
3. 练说全诗:
- 自由练说全诗。
- 指名试说全诗。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引导学生: 分析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 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意境。
3. 指名读: 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讨论赏析: 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5. 学生想象: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画笔描绘诗中描绘的景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指导学生: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 拓展阅读: 介绍王之涣和其他有关《登鹳雀楼》的知识。
3. 体会诗意: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怀和追求,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六、作业
朗读、背诵课文。
根据诗意进行简笔画创作。
练习设计:
1. 填空: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 )写的,诗人登上( ),他抬头望去,只见( ),他又向远方眺望,看着看着,诗人想( )。
2. 阅读理解: 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
第3篇:登鹳雀楼
夕阳依傍西山缓缓西沉, 黄河奔流向东海滔滔不息。 欲尽千里的眼界,渴望登上更高的楼层。 【译文及注释】 夕阳缓缓沉没在西山之侧, 黄河在山川间汇入东海澎湃奔流。 欲尽览千里美景,渴望攀登至更高楼阁。 1、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面对中条山,俯瞰黄河。相传此处常有鹳雀栖息,故得名。 2、白日:指太阳。 3、依:倚傍。 4、尽:落下。此句表达太阳依山而落的景象。 5、穷:极尽,达到极点。 6、千里目:广阔的视野。 7、更:上升、提升。(不同于通常理解的“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展示的雄心豪情,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描绘所见。“夕阳依山尽”描绘了远处的景*,表达了夕阳沉没在山峦之中的景象;“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近处的景象,表达了黄河奔腾向东海的壮丽景象。诗人运用朴素而形象的语言,将广阔的山河景*收纳于短短的十个字中,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胸襟为之开阔。
首句表现了夕阳西沉的壮美,远山映着落日,展现了天空、远方和西望的景象。次句描绘了目送黄河在楼下奔流,然后折向远方,最终汇入大海。这两句合起来,将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融入诗中,形成了宽广而辽远的画面。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虽然不可能亲眼见到黄河入海的景象,但通过巧妙的表达,将目送黄河流向远方的意象与眼前的景*巧妙地融合,增添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称太阳为“白日”是写实的描绘,夕阳映照山川,云雾蔽日,使太阳的光辉显得更加柔和。至于“黄河”,同样是写实的描绘,它如一条金*的飘带,在山峦之间飞舞。诗人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幅画面是瞬息万变的动态美,不是静态的标本或化石。读者对诗人大胆的描绘感到赞叹。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探求欲望,渴望看遍千里风光。他意欲站得更高,登上更高的楼层,以满足他无尽的好奇心。“千里”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对无限空间的遐想。这两句成为千古传世的名句,既富有创意,又与前两句自然、密切地连接,同时,以“楼”字收尾,点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后半首诗可以推测,前半首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要更深入地探索远方景物,于是登上了楼的顶层。虽然诗句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呈现了登楼的过程,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读者深入挖掘。诗中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见卓识,传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思考。
就整首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是一首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使用了“白日”和“黄河”这两个名词的正名对仗,颇具厚重和力量,展现了所描绘景象的雄伟;后两句同样采用对仗,虽然不明显,但没有破坏整体的完美形式。对仗技巧的运用显示出诗人的成熟和娴熟。
上一篇:描写春雨的作文700字
下一篇:温暖的时刻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