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赏析-天涯共此时的前一句(热门3篇)

| 查范文

天涯共此时的前一句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

天涯共此时的前一句是: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赏析-天涯共此时的前一句

原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意思是: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这句话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原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词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诗词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I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1.诗句天涯共此时的上一句是什么?

2.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前一句及赏析

3.时鸣春涧中的前一句及全诗赏析

4.诗句赏析: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

5.不见泰山的前一句

6.复照青苔上的前一句_鹿柴全文赏析

7.必有一失的前一句

8.从此萧郎是路人的前一句

9.冷暖自知的前一句

10.燕山月似钩的前一句

登高丘而望远诗词赏析2

登高丘而望远

李白唐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

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

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注释】:

①“六鳌骨”句:是一个与大海有关的神话。意思是说:六鳌的骨已经白如霜,余下的三座神山漂到哪里去了?

②“扶桑”句:也是一个与大海有关的神话。这两句是以肯定的句式表达一种假想的否定:如果太阳是栖息在大树上的,亿万年了,大树该已枯朽催折,太阳的光彩岂不是要沉下去?诗人的本意是说扶桑栖日的传说是荒诞不经的。

③银台金阙:指神仙的居处。

④精卫:鸟名,传说炎帝之女溺于海,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填于东海。

⑤鼋鼍:水中动物,传说周穆王伐南越,在九江曾以鼋鼍为梁,度过长江。

【赏析】:

这首诗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登高山,望远海,面对着绝好的写诗环境,绝好的诗歌材料,诗人却遥遥想起了历史上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诞,予以严厉抨击。这首诗主要的不是怀古之作,而是感时之作,意在托古讽今。

共赏一轮明月作文3

共同欣赏一轮皎洁的明月,中秋节,是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时刻。

在这个夜晚,天空中的明月引领着无数人的目光。人们仰望着,心中充满着不同的情感与思绪。或许他们此刻正与家人相聚,享受着天伦之乐;或许他们正在赶回家的路上,期待早日与家人团聚;或许他们无法与家人相聚,但通过明月传递着对家人的牵挂与祝福。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人们心怀着同样的愿望,而诗人们则以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送去真挚的祝福;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他感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的存在唤起了我们无尽的思绪,正如苏轼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中秋节承载着古老的天象崇拜和敬月传统。自古以来,中秋节在*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悠久的中秋习俗流传至今,不仅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各地的习俗多姿多彩,如壮族的米饼拜月、少女放花灯、朝鲜族的“望架”等。中秋节在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风情。福建浦城的南浦桥、建宁的挂灯、上杭的拜月习俗,都展现出当地文化的丰富多样*。无论是南京的金陵名菜桂花鸭、上海的桂花蜜酒,还是四川的麻饼蜜饯,每个地方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中秋味道。

然而,如今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似乎有所淡化,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下降。物质生活的确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精神文化的滋养。当中秋来临时,让我们放下手中的繁忙,仰望明月,感受家人的温暖,传递真挚的祝福。在明月下,让我们拥有一颗豁达的心,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