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节选教案(精选3篇)

| 查范文

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的

《采薇》节选教案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指明读、齐读。教师指导学习“矣”、“微”、“依”、“霏”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帮。

四、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

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教学《诗经采薇》一课时,我首先*导入课文后,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引导学习生字“矣”、“依”、“思”、“霏,再点拨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使学生感到诗歌韵味独特,读起来有趣味。在感悟这个环节上,我还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交流、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拓展阅读:《采薇》课文赏析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林*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采薇》教学目标2

采薇》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两浑,天衣无缝,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从*北征》

范仲淹《渔家傲》

李白的《关山月》

诗经 《采薇》赏析3

《小雅·采薇》是*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

?(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迟迟:迟缓。

【赏析一】:

《采薇》描述久戍在外的士卒在回家的途中的情景。诗人一开始就交待了回家的时节,正是岁暮,而从与?狁作战的战场上归来,又是何等的有幸。自然会在战后的归途中回忆当时戍边作战的艰苦,忍饥挨饿,不遑启处,战事频繁,形势危急。抚今追昔,诗人借景写情,感时伤事,表现深沉的行役之思,而诗人善于以物写时令,以柳代春,以雪代冬,而且以薇菜的“作”、“柔”、“刚”交待时节的变化,叙述战时的生活,又隐寓戍边之久远。尤其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更增强了哀乐的情感表达,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末尾与首间照应,使通篇结构完整,严谨统一,又见出诗人构思的精巧。

【赏析二】: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林*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