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堂导语设计的艺术(优质3篇)

| 查范文

中学化学课堂导语设计的艺术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教师在授课时运用有吸引力的导入语,就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兴趣听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化学课堂导语设计的艺术

文章介绍了中学化学课堂导语设计的几种常见方式。

关键词:中学化学;导语;兴趣;思维

课堂导语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策略设计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简练而概括的教学语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课设计,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

导入语言是否精彩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

中学化学课堂导语的设计可以根据每节课具体的内容、重点难点、背景资料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等等,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

我将中学化学课堂导入语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激发兴趣型

运用化学演示实验、课本插图、化学小故事、热点理由、生活实例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造就积极的学习心态。

例如:在上《金属*》这一节时,以“滴水生火”的实验(向一个表面皿里倒入少许乙醚,然后切一小块金属*放在里面,再用滴管向金属*上滴水——结果着火了)导入。

学生目睹了这些奇妙的化学变化,非常兴奋,迫切希望了解这些变化的理由,学习主动*高涨,效果突出。

完成本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理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理由,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成就感。

课本上的插图,生动形象,合理运用,既简单明了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在化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名人轶事,许多故事不仅生动,而且富含哲理。

如在讲《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它们的发现史来引入课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把当前关注度高的热点新闻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主动*。

例如在讲《油脂》时结合“地沟油”、“重庆火锅底料”,在讲《蛋白质》时结合“三聚**”、“大头娃娃”;在讲《食品添加剂》时,结合“苏丹红”、“肯德基”。

用热点新闻导入新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

生活中也有许多与化学相关的事例,恰当运用,效果也会非常好。

如讲《乙醇》一节时,以“山西假酒案”为引子;讲《酯化反应》这一节,则以“糖醋鱼散发诱人的香味”为引子,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自己很近,化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求知兴趣的首要源头,包含在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事实采取的处理策略之中。”由于实验的新奇,故事的生动,插图的形象,热点的轰击,能产生强烈的直观效果,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探究和*作的学习意愿,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启迪思维型

运用设置悬念、重要化学史实来导入课题,能够启迪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知识、解决理由的强烈愿望。

教材中有些内容看起来很平淡,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我们只要设置悬念,挖掘趣味,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讲《卤族元素》中的碘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碘的颜*、状态,接着做“滴水生烟”的实验(将镁粉与碘粉混合,然后滴加水,立刻有紫*蒸气产生)。

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分小组讨论,总结出碘的*质。

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引导辅助作用。

再如讲到《苯的结构》时,可以描述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的史实,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

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教师应该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层层深入设问。

“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可以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成集知识*、趣味*、科学*于一体,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能力。

三、承前启后型

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有很强的内在逻辑顺序,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承前启后,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构建起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碱金属以及卤族、氧族、氮族、碳族元素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归纳其*质,从中找出规律,分析、总结出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表以后学习《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时,又可以利用元素周期表的*质去引导学习。

有时为了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通常采用复习、提问、做练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还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如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鉴别,一定条件下离子间共存等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小组竞赛,互相补充。

这样,可以变枯燥的背诵为争先恐后的抢答,变单调的默写为积极主动的深思、辨别。

以竞赛策略引入新课,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挖掘和展示学生的潜能。

通过竞争,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活动,学生听得专心,想得认真,答得周全,记得牢固,各种能力相应得到培养和体现。

四、提纲挈领型

用概括*或纲领*的语言点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开门见山,主体突出。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这恰恰也是授课的关键环节,从中入手设计好导入语,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听课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有目的、有针对*地吸收知识。

如在讲述《糖类》一节时,可以开门见山地说:“这节课我们讨论糖类,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一提到糖类,大家可能就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蔗糖、葡萄糖等。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糖的结构和*质。”这样将课题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盘托出,既使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教师的讲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此种策略导入新课,需要简明扼要,尽可能少的语言说明要学习的内容、作用和要求。

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入新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新内容产生认知上的需要。

课堂导语是教师创造*的劳动,化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对象又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导课方式,合理运用,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

一堂好的化学课,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是艺术的展现,而好的导入则是美妙音乐的前奏,是艺术创造的序曲,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可以产生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效果。

所以古人比喻得很恰当:“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

参考文献

[1]卢山.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2011,(34)

[2]陈建.也谈初中化学导语的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6)

浅议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2

【摘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像扔出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涟漪,推动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相反,糟糕的问题设计可能导致“鸦雀无声”的窘境,使得课堂教学难以展开。我们应该掌握提问的设计要求与技巧,抓住提问的艺术精髓。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激发思维、引人入胜、层层深入,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人入胜;层层深入

爱因斯坦曾提出教师修养的三点基本要求:德(崇高的思想品德)、才(渊博的知识)、术(高超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不可或缺。只有注重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课堂提问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核心表现之一。课堂教学艺术包括多方面内容,而课堂提问艺术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探究本学科规律,教师还应根据具体教学实际,通过声音、图片、影像、表演等各种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众多化学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引导启发尤为重要。因为一堂成功的化学课与教师能否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密切相关。

接下来我将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几点做法:

1、抓住契机,创设情境

借助各种媒体,通过艺术手法展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培养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问题情境应该趣味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同时又具有开放*和真实*。因此,我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介绍:“今天我们将探索一门新的课程。”随后,通过点击鼠标,一条标语出现在屏幕上:“欢迎进入化学世界。”学生们精神焕发,课堂充满了愉悦的气氛。然后我提问:“你认为化学是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没有*。有些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书上的定义,我解释道:“这是书上的定义,我会通过实例告诉你们什么是化学。”随后我展示一张白纸,喷洒试剂后,纸上出现了红*的“化学”两个字,教室里一片惊呼声;接着我又换了一种试剂喷洒,纸上随即出现了蓝*的“真奇妙”三个字,学生们发出了惊叹声和赞叹声。

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教学语言3

教学语言的严谨*是在科学*的基础上,为了论述中学生物课堂的艺术*教学语言,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生物教学语言的特点以及如何优化其艺术*。本文摘要探讨了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所具备的特点,同时提出了提高生物课堂艺术*的必要*。关键词包括生物教学语言。

在生物课堂中,语言艺术*的讨论首先需要考虑教学语言的特征。结合董杰锋、郭启明、钱威等人的学术观点以及个人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学语言应具备针对*、启发*、知识*和教育*等特点。然而,针对生物课堂教学,除了以上特点外,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生物教学语言的特点

科学*:作为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科学*要求语言表述必须规范、准确、完整。在生物学科中,语言应能准确表述课本中的概念和生物学规律,以客观正确的方式解释生物现象的多样*。语言的准确*是生物学教学的核心,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并通过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现象及本质。

严谨*:教学语言的严谨*是在科学*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要求对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和现象描述准确且严谨。确切、肯定的描述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建构至关重要,应避免使用非确定*词语,同时注意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问题被过度绝对化。

生动*和趣味*:生物课堂语言的生动*要求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在保证科学*和严谨*的前提下,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以便学生接受和掌握。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例如,在讲解气体交换时,可以比喻气孔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窗户,将气孔关闭比喻为双手合十的行为,这样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概念。教师应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将课本知识生动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例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对于新课改的实施至关重要。只有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