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专业2篇)
引言:《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阅读训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认识并掌握3个生词。
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并能够将个人感受分享给他人。
领悟不同位置和角度的观察,如何影响所见景象。
教学重点:
运用之前学过的诗歌分析方法,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掌握好朗读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赞美之作,你们对这些古诗有何了解?
教师: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写下了著名的《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千古佳作。(板书诗题)
二、初步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古诗,标出不认识的生词。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再次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三、深入理解
教师:大家读过这首古诗,但你们理解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将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分析这首诗。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一)解诗题,了解作者
教师:谁能解释一下这首诗的题目意思?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二)抓重点词语,理解诗意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古诗。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教师:庐山虽然只有一座,为什么在苏轼眼中却展现出如此多的形态?
教师:很好,你们意识到了观察角度不同,所见景象也不同。假如你现在置身于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教师:作者不仅仅是看到了庐山,而是仔细观察了它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你们是如何发现这些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作者未能完全理解庐山的全貌。
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我正站在庐山之中。
想象一下,如何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次朗读,理解诗情
教师:为什么作者要描绘庐山?
教师:作者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独特景象,表达了他对这座山的赞美之情。你能用优美的语调将对庐山的感受朗读出来吗?
学生们利用不同的背景音乐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
教师:在刚才的朗读中,有一个地方可能令人困惑:为什么苏轼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他不是已经描绘了“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吗?
教师:学习了这首诗,你们有何收获?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与深化
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分享观后感。
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想象成为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