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学教案(汇总3篇)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富有回忆*的文章,通过学生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刘老师以其乐观开朗、对学生和工作充满热爱,并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展示出强烈的生活追求和热爱。
文章结构严谨,善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特别关注人物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事例相辅相成,共同描绘出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品格。
学情分析
设计理念
教法:引导自主学习。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并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
认知目标:
能够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其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通过典型事例展示人物精神境界的方式。
难点:理解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和提问
开场引言:“风筝”这个词对同学们并不陌生,许多人喜欢放风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理想的风筝》(板书),你们对此有何疑问吗?
提问:什么是理想的风筝?为什么称之为理想的风筝?
朗读和思考
教师情感地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并思考。
学生讨论和理解
学生分享朗读后的感受,讨论他们在课前的疑问和对刘老师的初步印象。
背景介绍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苏叔阳的背景,提升学生对刘老师的尊敬和理解,包括作者本人经历的介绍。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重点部分的理解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关键部分,特别是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的描写。
深入学习
学生结合课文自主提问,深入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塑造刘老师的形象,包括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情感和品味
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品读课文。
作业安排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和讨论他们对本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理解容积的概念。
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理解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以及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引入与铺垫
什么是体积?体积是描述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的物理量。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倍关系。
举例一个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过程。
二、探索新知识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及其单位,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容积及其单位。(板书:容积与容积单位)
(一)建立容积概念
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使用长方体盒和细沙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测量长方体盒的容积。 计算细沙的容积:通过测量长、宽、高来计算。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从长方体内部测量长、宽、高来计算细沙的容积?
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描述物体的空间大小。
不同点:体积是从外部测量,而容积是从内部测量。
(二)认识容积单位
计量容积通常使用体积单位,例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但是在液体的测量中,常用容积单位是升和毫升。(板书:升、毫升)
展示量杯和量筒,分别用于展示1升和毫升的量度。
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量筒上的刻度,比较100毫升和1升的刻度。
将1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中,并板书:1升 = 1000毫升。
学生进行演示: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 小结:1升 = 1立方分米。 将1毫升的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容器中。 小结:1毫升 = 1立方厘米。
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反馈练习:
3升 = ( )毫升,2700毫升 = ( )升
2.57升 = ( )毫升,640毫升 = ( )升
2.4升 = ( )毫升,3.5升 = ( )立方分米
500毫升 = ( )升,760毫升 = ( )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例1:一个汽车油箱,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油箱可以容纳多少升汽油? *:8 × 5 × 4 = 160(立方分米),160立方分米 = 160升。
反馈练习:一个长方体水箱,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水箱可以容纳多少毫升水? *:12 × 6 × 5 = 360(立方分米),360立方分米 = 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容积需要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填空: (1)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内部)测量长、宽、高。 (3)6.09立方分米 = ()升 =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 ()毫升 = ()升 435毫升 = ()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9.8升 = ()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
判断: (1)*箱的容积就是*箱的体积。(×)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3)立方分米。(×)
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②)作单位恰当。 ①升 ②毫升
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通过情感充沛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和家乡的深情怀念。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场景,理解母亲的心情和话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桂花的图片: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桂花?请分享你们对桂花的了解。 2、揭示主题:桂花在本文中对作者琦君有着特殊的意义。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探索桂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2、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询问:文中哪一段具体描写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三、深入体会“乐” 1、学生自主阅读第五段,找出表现作者“乐”的词句。 2、讨论:哪些词句传达了作者的“乐”? 3、观看画面,想象情境,带着“乐”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4、桂花除了“摇”带来的乐趣外,还能给琦君带来哪些愉悦?学生分组合作,探讨桂花可能带来的其他乐趣。 5、小组汇报:闻花乐、送花乐和品花乐,结合指导进行朗读练习。
四、想象情境,感悟“思” 1、琦君升入中学后搬到了杭州。那里的桂花又是怎样的呢?生找出相应句子。 2、然而母亲却说―――(引用课文)。 3、探讨母亲当时的情感和可能的神情,引导学生朗读。 4、在母亲眼中,杭州还有哪些方面比不上家乡? 5、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五、拓展 1、探索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或文章,了解不同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方式。
上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下一篇:跳水教案